天文学通知30讲(高爽)

作者介绍

高爽,天文学博士、科普作家。博士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天文专业,先后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师范大学做研究和教学。现在是一名全职科普人。

几点思考

我们并不特殊

天文学让我们认识到:地球并不特殊,太阳系并不特殊,银河系并不特殊…

其实,这就是宇宙学第一原理,是宇宙学的基础。后面还会详谈。

没有宇宙学原理的文明,地球就会被视为宇宙的中心,万事万物都围绕地球上的所需所感开始思考和讨论,地球上的主宰便成为宇宙的主宰,肉眼所见即为真实。而对于普通人肉眼所见的天空中的奇异光芒,陨石火球坠落等等无法解释的现象,很有可能便会被宗教,王权利用,煽动人心,达到自己的目的。

记得在我还上小学刚接触一点生物的时候,有一天我就突然爆发了一个奇想:这满天的星辰,还有地球,会不会就相当于某个超级大物身上的一个个细胞,而地球上的我们则是一粒细胞中更微小的物质,正是由无数个地球这样的星晨以及更微小的我们的规律生息,组成并支持着这超级大物的某个比细胞量级更大的组织或器官,从而支撑着这个超级大物的整个活力。

天文学的哲学思考

地球并不特殊,太阳系并不特殊,银河系并不特殊…在宇宙中回望地球,所有幸福与烦恼、胜利与失败都是如此渺小。宇宙能为我们提供最大的慰藉。

通过极其有限的信息去寻找事情的真相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之后,尤其是到了大数据时代,对数据非常依赖,不只要求数据多,还要求数据全面。可是在现实中我们往往面对的就是数据不全、信息不足的局面。

天文学在研究宇宙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时,练就了一项独门绝技,能够通过极其有限的信息去寻找事情的真相。所以天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这种局面的方法,丰富了人类的思维武器库。

天文学是最需要想象力的学科

天文学是研究整个宇宙的学科。宇宙为我们提供了最遥远的他者视角,能为我们提供最大的慰藉。宇宙也为我们人类思维提供了最大的舞台,只有宇宙才能装得下人类的想象力。

其实一句话:天文学需要想象力,就是因为数据太少!

带着问题前进

天文学数据少,很多问题得不到确切的答案,都是猜想,是很不确定的猜想。但,即使这样,天文学一直在迷雾中前行。

天文学都能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前行,更何况我自己呢?有个问题无法解决,就焦虑就烦躁,非要快速解决才开心。其实这是根儿上对自己的不自信。出现这种不自信是因为对问题的底层看法是:现在不能解决就永远无法解决。应该调整下:所有问题都只是暂时的,所有问题都是让我们更上一层楼的脚下石,应向天文学看齐,有了问题才有进步的方向,人生才充满活力。如果不迭代这个底层逻辑,世界连天文学都不会存在,因为天文学就从来没有突破清晰的沼泽,它是一直在愁云密布的问题中前进的。再想开了,天文学和某个人的具体人生,又有何差别呢?

具体的思维模式

对于非天文学专业的人来说,更重要的不是记住一些数据,因为每一条数据都是建立在当下的模型和观测技术条件之上的,而且,在天文学上大量数据往往只有数量级上的意义,甚至还会随时调整。对于大家来说,更重要的是了解天文学研究背后的思维方式。

其实,这个课程通篇都在强调天文学的思维模式,在强调天文学认识世界的角度,而不是天文学知识。知识并不重要,知识我们讨论思维模式的媒介。最后的思考题大多是关于思维模式的,很少是针对天文学知识的。

下面具体列一些课程中介绍的天文学中的思维模式,感觉挺有意思。

其实,每个专业领域的人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角度,每个角度都能看到世界的一面,但是也仅仅是一面。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去了解一些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是如何研究世界的,以便能从多几个角度认识世界。这里,我又想到了通信领域通过“时域-频域”了解世界,进而联想到“低频-高频”,联想到物质惯性(质量)和频率的关系,等等。

宇宙学第一原理

宇宙学第一原理:“我们人类和地球在宇宙中一点都不特殊”。

正式因为我们“相信”这一原理,所以,在地球上发现的规律才能应用于其他地方。

我们只能选择相信,不相信又能怎么办呢?

虽然宇宙学原理只是我们对宇宙真实的一种猜测,但是没有它,宇宙学就没有办法展开。

虽然宇宙学第一原理是一种猜测,但是这种猜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事实和数据验证。

通过极其有限的信息还原事情的真相

钱德拉望远镜持续6个小时对超新星爆发进行观测,接收到139个光子。就是通过这点信息,天文学家推算出了很多信息,比如这次爆发释放出了大量的金属钛,总质量相当于115个地球质量。

人能看到最暗的物体,也需要每秒钟在视网膜上接收到3万个光子。

2013年,普朗克卫星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仅仅通过几十万分之一的温度变化,还原出了宇宙早期的物质构成和分布情况,更新了宇宙模型。

其实,天文学家这种通过有限信息还原事情真相的能力,也是被逼出来的:宇宙学获取数据太难了!

这和医学上的“代偿”机制是比较像的:某个器官出现问题的时候,其他正常的器官就会变得更加发达,以此来弥补损失。

天文学就是一部史诗级的侦探小说:

  • 嫌疑人是“造物主”,留下的线索非常有限;
  • 犯罪现场就是整个广阔的宇宙,真相可能隐藏在任何一个角落;
  • 侦探就是天文学家,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理想和想象力在有限的信息中寻找真相。

模型体系:天文学的核心框架

天文学论文一般是这个样子:一小部分用来陈述自己的模型,一大部分用来说:我的模型和谁谁的模型是一致的,我的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谁谁的模型,等等。毕竟谁都没有足够的实验数据做支撑,所以只能找其他人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研究,找到的越多,说明,自己的研究越靠谱。

其实,这就是一个猜想的验证过程,猜想的大统一过程。

由于缺乏数据,单个模型的可靠性不高,所以,天文学家发展出来模型体系:模型之间需要尽可能多的连结,新的模型只有和很多模型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加可靠。

也正是因为有了模型体系,天文学家才能够从有限的信息中还原宇宙的真相。

宇宙的边界

我们没法知道宇宙的大小,但是天文学家还是给出来一个“表观视界”的概念:如果一个星球距离我们非常远,远到它的退行速度超过光速,那么它的任何信息都没有办法传到地球。根据现在的计算,这个距离是620亿光年。

由于宇宙还在加速膨胀,退行速度可能会超过光速,所以有大量的区域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观测到。

宇宙到底有多大?真个问题我们真的不知道,甚至永远都无法知道。但是天文学家还是可以给出一个答案的,那就是这个问题的边界在哪里。

对太阳系行星的分类

水金地火四大行星成为类地行星(岩石行星),木土天王海王是类木行星(气态巨行星)。

但是现在,天文学家只称木星和土星是气态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为表面温度低,被称为冰巨星。

这时候你可能会吐槽了:一共就这么几颗行星,分这么细,就差每颗行星一个独立的分类了,有必要吗?

其实,天文学家做的更过分:2006年,通过修改行星的定义,将冥王星降级,九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

冥王星降级的原因,是因为在它附近发现了更多的尺寸和质量与冥王星接近的天体,甚至比冥王星还大。

其实,我们这么研究,代表着我们对它们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太阳系之外的行星

定义清楚之后,交流沟通才不会有歧义。如果对于同一个词,大家脑子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这种沟通是不会产生共识的。

赫罗图

基于我们对太阳的认识,结合宇宙学第一原理,建立赫罗图,用来研究宇宙中的横行。

这一讲作者把天文学家的心里话讲出来了:我们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完美无缺的理论,因为那就代表了我们没有了价值,代表了天文学的终结。其实,所有的科学都是这样。科学从来不是一个可以完美解决所有问题的知识体系,也正是因为科学承认了这一点,它反而成为了人类最可靠的知识体系。

有没有某些理论,看似解释了所有的问题,其实并不可靠?

如何看清银河系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看不到银河系的形状,只因为我们就在银河系内,而我们又没有办法站在银河系外看银河系。

之前我们应用宇宙学第一原理,是通过将在地球和太阳系获得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地方。在认识银河系形状这一方面,我们的研究方法正好相反:先看看别的星系的状态,反过来思考自己的银河系的状态。

黑洞:星系的中心

2019年4月份的黑洞照片并不是一个直接观测,因为它还是经过大量模型计算才得出的结论。但是它的可信度很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照片上方暗、下方亮的样子,正好符合黑洞有旋转角动量的情况。

这就是非常好的交叉验证

类星体:远古星系的痕迹

类星体,既不能通过恒星模型解释,也不能通过星系模型解释,需要调整恒星模型或者星系模型。最后,选择了调整星系模型,是因为

  1. 恒星模型在天文学模型体系中潜入的更深,更可靠。
  2. 相比于调整恒星模型,调整星系模型更简单。有更多的模型依赖恒星模型,如果调整恒星模型,它们都需要修改。这个原则,其实很像“奥卡姆剃刀原理”。

暗物质:星系里的粘合剂

天文学家在观测星系团的运动时,发现了速度和质量的矛盾,为了满足宇宙学原理,提出了暗物质。

暗物质虽然看不见,但是存在引力。利用这一接口,将其嵌入模型体系当中。这样不仅可以简化问题,更可以在仍有很多未知时作出更多的探索。

这种主动将未知封装成黑盒子,只考虑其对外接口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将未知事物嵌入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常用方法。

暴胀理论:宇宙学的补丁

大爆炸宇宙学从逻辑上推演出三个重大的bug:

  • 视界的因果关系问题
  • 空间的平坦问题
  • 磁单极子问题

宇宙学家古斯提出暴胀理论,可以同时解决这三个bug。

古斯依靠的是想象力,但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需要同时考虑很多限制条件,就像戴着镣铐跳舞。

零散知识

潮汐的能量来自于地球自转的动能:月球的引力造成潮汐,潮汐产生摩擦,让地球自转变慢。月球成为地球的刹车片。

引力弹弓效应的能量来自于行星的公转动能。

横行的稳态是万有引力和内部核聚变产生的膨胀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如果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不足,引力占了上风,恒星内部产生能量的方式就要换挡。

天文学未来一百年的重点是“两暗一黑三起源”: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

参考

高爽天文学通识课程学习笔记

课程文字资料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