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峰-少年经济学
需求
01 谁是隐藏在你身边的隐形玩家?(认识经济学)
02 人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亚当·斯密认为人本来是自私的,但同时他们也有同情心,也能爱别人,但爱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少的。 当爱心不够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又需要大量的扶持、帮助和协调。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就只能依靠市场的力量,市场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协调的场所,所以小圈子讲爱心,大圈子讲规则,不要混淆了。
03 从留声机到MP4,谁在推动进步?(稀缺与需求无限)
当人们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新的需求又会产生。比如房子,没有房子的时候,我们觉得要有个地方住就好了;有地方住了,你又想住得大一点;空间够大了,你又会想室内的布置要更有品位一点,家里的设施要更全面一点、更现代化一点、更美观一点;都有了,你又想你家的位置要更方便一点;到市中心够方便了,你又想闹中取静。总之,你对居住的需求是不会满足的。这就产生了稀缺。
稀缺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它源于人们的需求,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不断升级的,这就造成了稀缺。
04 东西越便宜,卖得越好吗?(需求第一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
对同一件商品而言,当价格提高的时候,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当价格降低的时候,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这背后的原因是,人们总会在乎他们为了享受一种服务、得到一件商品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在乎代价是基本的人性。所以说需求第一定律是对人性的一种基本描述。
05 谁让乘客变成了司机?(需求第一定律)
当价格比较低的时候,人们是需求者。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就会从需求者变成供给者。所以,需求和供应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区分,它们之间的转换取决于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
06 买赔买赚,谁说了算?(需求第一定律)
剩余
剩余,通常是在买家和卖家之间瓜分的,谁得多一点,谁得少一点,并不存在客观的、不可改变的标准,所以我们既不应该把这个剩余叫做消费者剩余,也不应该把这个剩余叫做生产者剩余,更合适的叫法应该是交易剩余。
因为交易买卖双方都占了便宜,都得到了好处,都觉得值得。只要自己能享受到剩余,这交易就是值得的,我们应该以这样的平常心来对待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交易。
07 如何分辨奢侈品和必需品?(需求第二定律)
弹性
弹性这个概念对咱们理解需求第二定律是非常重要的,简单地说,弹性就是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变动所产生的影响。
- 弹性指的是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影响越大,弹性就越大;影响越小,弹性就越小。
- 弹性大的商品是奢侈品,弹性小的商品是必需品。
- 同样一件商品在不同的价位上弹性也是不一样的,价位越高弹性就越高,它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奢侈品;价位越低弹性越低,它就越有可能被认为是必需品。
你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平时比较贵的进口零食,忽然打折的时候你去购买的欲望就会变得特别强烈了。
08 有不可替代的商品吗?(需求第二定律)
需求第二定律
当价格发生变动以后,人们会去寻找一些更好的替代方案,而时间越长,找到替代方案的机会也越大,换句话说,需求弹性也变得越来越大了。
这就是需求第二定律的核心含义——每当情况发生变化,而时间越长,人们针对这种变化所做的调整也就会越来越充分。
让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来看石油价格和汽车车型之间的关系。
石油价格刚刚上涨的时候,人们对汽油的需求量可能并没有减少,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买车了,车的型号改不了了,它的耗油量固定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汽油价格还是居高不下的话,人们在原来的汽车用旧了得重新再买汽车的时候,就会选择那些耗油比较少的车型,这时候人们针对汽油价格上涨所做的反应也就越来越充分了。
这就是需求第二定律所要讲的道理。
09 快递费该谁出?(需求第二定律)
法律无效定律
交易税费到底是由谁承担的,并不取决于法律规定是由谁承担的,而取决于买卖双方谁更迫切地想要完成交易。那些更迫切想要完成交易的一方,会通过这样那样的办法主动地去承担税费。
在经济学里,这个规律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法律无效定律(The Law of the Irrelevance of the Law)。
法律无效定律是需求第二定律的一个重要应用。
10 特产当地买最好吗?(需求第三定律)
需求第三定律
附加成本使得好东西更划算
需求第三定律要说的是,如果你在买东西的时候,还要支付一笔附加的费用,比如说运输费、税费、人力成本费等等,而这笔附加的费用越高,咱们就越是应该去选择那些品质更高、价格更高的商品,原因在于:反正都是要支付这笔附加费了,这时候买品质高一点、价格也因此高一点的产品会更合算。
需求第三定律应用
音乐会
假如今天晚上有两场音乐会,一场是由当地的乐团演出的,而另外一场是由远道而来的外国乐团演出的。那你觉得这两场音乐会哪一场会更精彩呢?
根据今天我们讲的需求第三定律,我们反过来可以推测,那当然是来自国外乐团的演出更精彩了,因为他们远道而来,会发生许多的交通、住宿、生活、保险费用,加起来肯定是一笔昂贵的附加费。
这笔附加费越贵,远道而来的乐团质量就应该越高,只有高质量的乐团才配得上这样的附加费,否则就亏了。
印刷
我再给你举一个例子,在200多年前,要印一本书可不容易了,成本可高了, 那时候一般的家庭可能根本没什么藏书可言,买得起一两本书就算得是奢侈品,就不错了。而正是由于印刷的费用特别高,所以那时候只有内容特别好的书才值得被印刷、被销售、被传阅、被保留。
那是些什么书呢?那是一些经典之作。
而今天,印刷成本已经大幅下降了,出一本书成本不算高了,所以今天各种出版物的质量也就参差不齐了。
在过去印刷成本非常高,所以出版物的平均质量也非常高,但这不是好事儿,因为人们的选择太少了。而今天印刷的费用急剧下降,出版物的平均质量因此也下降了,但这是好事儿,因为人们的选择比以前多多了。
边际
11 表扬越多越有用吗?(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
边际指的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边际成本就是每新增一个单位的产品所要新增的成本;边际收入就是多卖一个产品,你所能够获得的额外的收入;边际产量是你多增加一份投入以后,你所能够获得的新增的产量;而边际效用是你多消耗一个单位的产品所能够获得的新增的享受。
而我们说这种新增带来的新增,无论是产量、收入还是享受,总有一个递减的过程。
学完了这一节以后,下次当你特别想吃冰激凌的时候,你就知道应该吃到什么程度就停下来了,否则的话,享受冰激淋的边际效用就会不断递减,甚至成为负数,也就是变成折磨了。
12 死磕优势学科,效果好吗?(边际平衡)
边际平衡
通过这一节死磕英语的故事,你明白了一个关键的原理叫边际平衡。
就是说当你要追求多个目标的时候,你应该把自己有限的资源,分配到那些能够给你带来最大边际收益的活动上面去,最终使得你付出的每一份资源,在不同的活动当中所取得的边际收益相等,而这个时候你能够获得的总收益就能够达到最大。
根据这个原则,你就能够把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金钱,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目标上去,从而使自己得到的总收益达到最大。
成本
13 评选优秀学生是歧视?(选择与歧视)
歧视是不可避免的,凡是有选择的地方,我们就必须采用某些标准,而无论这个标准怎么定,都会被别人说成是具有歧视的成分。不被人批评为歧视的选择标准是不存在的,那是因为歧视本来的含义就是区别对待。
人们之所以要进行区别对待,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价值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都是被人们所争夺的。而要确定谁能得到,谁不能得到,咱们就必须做出区别对待。
歧视是有代价的。你选择歧视,同时承担歧视带来的代价就好了。
14 歧视别人,你失去了什么?(竞争与歧视)
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歧视的代价越大,歧视就越少见;相反,在一些落后的地方,歧视的代价很小,歧视就会非常严重。
这个观点也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在那些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里面,员工的行为举止、穿着打扮往往都是比较随意的了。
15 改变特征(歧视与成长)
人们有时候会因为某些特征受到别人的歧视。如果改变这些特征需要花费太大的代价的话,那么他们就不如另谋出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求发展,从而弥补自己受到歧视所带来的损失,这样才是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16 没有中间商,买东西更划算?(成本)
在做决策的时候,你要权衡的是全部成本,而不仅仅是货币成本。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中间商是在帮我们减少成本,而不是增加成本的。
17 投入了那么多就不该放弃?(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的是那些已经付出了的、没有办法再收回的投入。
关于沉没成本我要告诉你一种说法,叫做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它的意思是如果你为了某个目标已经做出了投入,而这些投入是没有办法再收回的,那你在决定是否继续追加投入的时候,就不应该考虑这一部分已经做出了投入,而且没有办法收回的投入。
我们不应该让这一部分沉没成本,影响我们对未来的决策,所以我们说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18 为什么火车上的盒饭卖得贵?(供需决定论)
价格不由成本决定,由需求决定
经济学认为,不是商品的成本决定了商品的最终价格,而是最终商品的供应和需求情况决定了产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再反过来进一步决定了生产这种商品的原材料成本。
19 小组作业怎么分工最合理?(比较优势)
人们在合作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比较优势,那就是按照每个人自己的特长,自己跟自己相比的优势。
如果每个人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在自己擅长的工作上,然后进行合作和交易,这样整个社会的效益都能得到提高,而每个人的处境都会得到改善。
20 贸易顺差、逆差无所谓?(贸易顺差与逆差)
在一个高度分工合作的社会里,任何交易的双方哪怕长期保持贸易顺差或者贸易逆差的关系都是极其正常的事情。
长期而言,整体而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个人都是能够保持收支平衡的。
21 贸易报复值得吗?(贸易报复)
贸易报复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会进一步增加了自己所蒙受的伤害。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只要贸易有好处咱们就应该进行贸易。
22 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公平与效率)
马粪的故事
原告将路上的马粪辛苦地堆积起来,放在一起,然后回家拉车去了。被告看到堆积好的马粪,就用车拉走了。
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把马粪判给谁呢?
当然,要是很较真的话,你会说这马粪的真正主人是马,马粪是马拉的,或者说第二个主人是马的主人。
在这个案子里面这点确实是辩论过的。他们双方原告和被告都认为,马粪的第一个主人就是马的主人,但是马的主人显然已经放弃了对马粪的拥有权,他把马粪丢在路上了,他已经走了。
于是原告说是他自己派两个帮工把马粪堆起来的,他们付出了劳动,所以马粪应该属于他。
但被告说不对,这马粪掉到地上,它就是属于地上的一部分,这块地是公家的,所以不属于原告。原告让帮工把马粪堆起来,只是改变了马粪所在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它们原来的所有权,所以马粪不归原告所有。
其实这堆马粪究竟归谁所有并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判决本身对以后的社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不妨先来设想一下,这个世界有两个村子发生同样的案子。唯一的不同是在第一个村子里面,法官把马粪判给了原告,也就是堆积马粪的人;而在第二个村子里,法官把马粪判给了那个看见马粪就把马粪拿走的人。如果是这么分别做出判决的话,那么再过50年,再过100年,这两个村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你想想看,在第一个村子里面,由于把马粪判给了创造财富的人,那么生长在这个村子里的人就会知道,凡是集聚了人类劳动的财富,你就不能随便拿走它,你就要预想它应该是有主人的,你应该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看见好东西就拿走。 所以这个村子里的人就用不着把所有的力气都放在保护财产上面,人们会安心地、积极地去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于是这个村子不仅能够活下来,而且会活得越来越好。
但在另外一个村子里,堆积起来的马粪判给了看见马粪就拿走的人。有了这个判决,村里的人都会想,你只要看见别人的东西没人看管,你就可以把它拿走。这样下去人们就总在担心自己的东西会被别人拿走,所以他们就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保护自己的财产上面,整天琢磨着怎么才能防止别人抢夺自己的财富。在这样的村子里大家就缺乏积极性去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了,或者说他们所积累的财富也会被他们保护财富的努力所抵消。50年、100年后,这个村子就可能消失了。
公平与效率
我们社会当中有许多关于公正的标准,它们的背后其实都是有关于效率的考虑做支撑的。
我们在讲公平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讲效率。公平背后是效率的考量,当然这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
23 乞丐的施舍是白拿的吗?(寻租)
寻租,指的是企业为了争取政府的优惠政策,而采取的各种竞争性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不会对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会损耗社会资源。
经济学认为,社会当中总会存在竞争,有竞争就会消耗资源。当人们为了争取政府的优惠政策或者权利的时候,有时候消耗的资源是值得的,但有时候消耗的资源就是不值得的。
小偷对社会的损害
我们从经济的角度看,贼偷东西并没有减少资源的总量,他只不过是把资源从一个人的口袋转到另外一个人的口袋而已。
图洛克指出贼之所以对社会有害处,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贼的存在,人们增加了防盗的成本。
社会为了防范这些贼得消耗资源,得去做更结实的门,得去做防盗网,得去做锁,而这才是贼的真正害处,这才是贼对社会造成的净损失。
价格
24 一个人能生产出铅笔吗?(市场与分工)
世界上哪怕是像铅笔这么简单的商品,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掌握制造它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一支铅笔是通过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努力而制造出来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制造的人不仅不需要互相认识,而且不需要有统一的行动,不需要有共同的理想,只需要通过市场的协调,铅笔就能够自然而然地造出来了。
而消费者只要付出很小的努力,就能够换取这些由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努力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是市场最神奇的地方,也是只有人类社会才会有的独特现象。
学完了这一节,你就能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市场的神奇作用了。
25 理发的价格为什么差这么多?(价格三作用)
价格的三个作用: 1. 价格能够非常有效、非常节俭,目标非常明确地传递出某件商品稀缺程度的信息,或者说人们对它的争夺程度的信息。 2. 价格能够指导人们进行生产,指导人们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 3. 价格能够解决奖惩的问题,解决分配的问题,解决谁应该得到什么、得到多少的问题。
26 最有效的竞争规则是什么?(竞争规则)
经济学关于竞争的两个结论:
1. 没有任何一个竞争规则是比别的竞争规则更公平的。
要讨论哪种方式更公平,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结果。 因为在不同的规则下面,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潜能,在竞争当中胜出的机会就不同。人们在选择一种竞争规则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谁更可能赢、谁更可能输了。
2. 不论人们选择哪种规则,规则一旦定下来,人们就会展开各种各样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本身是带有成本的,是要消耗真实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的。
如果选用的规则是先到先得,那就得浪费排队的时间;
如果选择的规则是学籍,那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考取这所大学;
如果分配的规则是跟厨房的师傅处好关系,那可能就得额外去做勤工俭学的工作;
如果分配的规则是要找到这所大学里面的熟人,那维持人际关系也不是没有成本的,也挺费时费力的。
但是如果食堂把馒头的价格开放,价高者得,不愿意付款的就离开,这样对买馒头的人的身份限制就会被解除掉。
这样的话不仅更干脆利落,愿意付费的人就能马上吃到这所学校食堂的馒头,更重要的是人们努力的方向、人们竞争的方向也发生了改变。
他们不再花时间去排队、拉关系,做不必要的勤工俭学,到校园网上寻找了。他们直接努力去挣钱或者省钱就可以了。而在他们努力去挣钱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对社会其他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时候整个竞争的过程就不仅仅是消耗时间、精力和资源的了,而是能够创造出更多对社会其他人有价值的产品了。
所以按价格的高低来竞争的这种办法,一下子就和其他的竞争办法区分开来了。
它不一定比别的竞争方式更公平,但这种竞争方式是最有效率的,它带来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上的损失是最低的。 而同时它带来的效用,也就是因为竞争而额外制造出来的商品和服务又是最多的。
所以我们说按出价的高低来竞争,它的损失最小、产出最大,对整个社会资源的积累最有帮助。
27 起步价过低,对乘客好吗?(短缺)
当一件商品的价格被限制住了,价格过低的时候人们就不得不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方式来争夺他们所需要的商品,这时候就会出现短缺。
短缺不是供应的减少,而是商品的价格受到抑制的结果,人们不能仅仅通过出价的方式去竞争,还得依靠其他非价格的方式去竞争,这种现象就叫短缺。
而其它方式相比价格,都是低效的,比如排队。那些根据排队来分配商品的社会总是不那么富裕,因为大家要排队就得浪费时间,而这每一个人排队所浪费的时间,对社会其他人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所以哪怕排队解决了商品分配的问题,但排队本身却造成了时间的浪费。人人都花很多时间来排队,整个社会就是低效的,也就会导致贫穷。
28 限制房租,能帮助到穷人吗?(价格管制)
29 春运火车票难买,怎么办?(价格管制的代价)
让火车票按照机票的方式自由浮动价格,让大家能够根据自己需求的强烈来进行选择。只要大家都能够自由地选择,就可以不把宝贵的时间和资源浪费在一些不能够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事情上了。
30 健身房为什么要推出各种卡?(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会促进交易。
时间
31 为什么要付利息?(耐心与利率)
“不耐”就是急不可耐的意思。在经济学里,它指的是人们对消费有一种时间上的偏好。 在消费的时候,人都有一种自然的倾向,那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总会觉得,早一点消费总比晚一点消费更好。
如果要劝说别人推迟消费的话,那我们就得把时间因素考虑在内,给对方一定的补偿,弥补别人在时间和风险上做出的牺牲。
影响不耐的因素: 1. 年龄。 2. 想象力。比如我们在人类社会当中有许多伟大的工程:长城、金字塔、大运河,这些工程往往要消耗几代人的努力。 由于工程费时特别长,参与建造的人,他们甚至不能够看见工程竣工的那一天。那他们为什么愿意放弃眼前的消费、眼前的娱乐、眼前的休闲,去参与这么长远的项目呢? 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想象力。 他们的想象力越强,对未来的憧憬越逼真,他们放弃眼前的消费,克服不耐这种心理惯性,为长远的未来工作的积极性就越强。 3. 时局。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家会觉得,未来特别地不确定。所谓朝不保夕、变幻莫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不耐就会更强一点。
32 放长线为什么能钓大鱼?(利率与现值)
贴现率
贴现率的意思是,未来的价值在今天看来打折的程度。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比如我说明年给你100块钱,这100块钱你今天看来值多少钱呢?
这个问题就跟贴现率有关了。如果你把未来看得很不确定,你觉得明年的东西可能都很贵了,或者明年你已经转学到别的地方,很难再找到我了,不确定性很强了。如果是这样,你就会觉得,这100块钱在今天看来不是那么值钱。那这时候,明年的100块钱,它在今天的价值,打折的程度就比较高,也就是贴现率比较高。明年的100块钱折算成今天的价值,就没那么多。
当然,反过来,如果未来很确定,你很有信心拿到这笔钱,你也不在乎当中等待的时间,这时候打折的程度就比较低,贴现率就比较低,那明年的100块钱在今天看来的价值就比较接近那100块钱。
这就是贴现率的概念,也就是在今天看来的未来价值打折的程度。
对未来的预期影响今天的决定。
33 知识产权保护越长越好?(年金)
专利和版权年限
专利和版权其实是政府对知识产权实施的一种保护,它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发明者做出更多的贡献。
但问题的另外一面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期越长,它就越不容易被公众免费地使用,它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很难达到最大化。 所以,版权保护期也应该适可而止,让知识产权为全人类所共同拥有,共同免费地使用,这也能促进公众的最大利益。
所以,权衡利弊,关键的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期应该设置多长才是合适的呢?
年金
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用到经济学里面关于年金的概念。
年金指的是持续多期的收入。
我今年赚1块钱,明年赚1块钱,后年我还是赚1块钱,每一年都赚1块钱,这些持续多期的收入加起来,就称为年金。 一份年金是多期的收入,它的总价值,也就是今天价值的总和,跟两个因素有关。
第一,是期数。你收多少期,10期,20期,还是永久。
第二,是我们上一节课介绍过的贴现率。也就是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价值的转化率,折扣率。
一份年金的当前价值,大部分是由离现在比较近的收入所构成的。而离现在比较远的收入,哪怕总的期数很多,它对年金现值的贡献也是比较少的。
举个例子说,如果有人答应你,每年给你1块钱,今年1块钱,明年1块钱,后年1块钱,永远地给下去。而在10%的贴现率下,这一个每年给你1块钱的承诺,它今天的价值就刚好等于10块钱,这10块钱虽然是未来无限期的收入所构成的,但这份永久年金前50年的收入就已经占据了10块钱当中的9块9毛钱之多。
从年金的角度看待米奇老鼠版权的无限延长
明白了年金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经济学家反对迪士尼公司不断地把米老鼠的版权期限延长又延长了。
那是因为,之所以要保护米奇老鼠的版权,是为了鼓励当时的发明者,而当时的发明者已经早就去世了,这后来的收入对当时的发明者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通过版权保护来鼓励发明创造的功能,已经发挥完毕了,剩下来的知识产权本来就应该进入公共领域,被全人类所免费使用,这样才能够发挥知识产权对社会的最大作用。
34 你是哪种风险偏好?(保险与储蓄)
人们用来抵御风险、未雨绸缪的两种基本方式,那就是储蓄和买保险。不愿意为自己医疗费用买保险的人,他们其实是在赌自己不会生病,不会因为生病而支付巨大的医疗费用。不爱买保险的人其实就是爱冒险的人。
35 股价可以预测吗?(信息与股价)
股价由消息决定。 股票系统消化一条消息的时间只需要几毫秒,再晚一点,那就算完全晚了。 所以你想想,一个普通人,再快,他可能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吗?他可能是第一个做出反应的人吗?这简直不可能。
36 经济学家如何破解氢弹秘籍?(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商品或资产的价格其实已经反映了关于这个商品或资产价值的所有信息。
每当事情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消息,这个新的消息就会被人们接受,并且消化,然后迅速地体现在对资产价值的重新估算和调整上面。
根据传播和消化新消息的顺畅程度的不同,有效市场假说也分为三个不同的版本。
- 第一个最弱的版本是说,市场上所有跟价格相关的数字,基本上都被人们消化了。你不用再去研究了,研究了也没多大价值。
- 第二个更强一点的版本是说,不仅仅是那些关于价格的数字,而且所有的非数字化的公开信息,包括政府文件、公司年报、新闻、公告甚至是揣测,都被人们消化了,你不用再去研究了。此时此刻,资产的价格已经充分地反映了所有这些信息了。
- 而有效市场假说的最强的一个版本是说,不仅仅是那些关于价格的数字,也不仅仅是那些公开的信息,就连那些秘密,包括私人手上不为人知的消息,以及政府的机密,其实都已经走漏消息了。这些消息也被人们理解、消化,并体现在具体资产的价格上了,你都不需要做研究了。
当然,也有经济学家不同意这种看法。事实上存在着另外一派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市场其实是存在泡沫的,他们认为人往往是非理性的,资产的定价有时候过高,有时候过低,人的反应有时候不足,有时候又过激,所以价格在传递信息方面并不完全有效,市场是存在泡沫的。
上面的人的非理性的说法也可以归纳进有效市场假说的范畴:有效市场假说说的是,知识和规律一旦被人们掌握,就会融入到人们对新消息的理解过程当中去,所以哪怕是希勒教授所讲的泡沫理论是对的,也就是说哪怕很多人会有不理性的行为,但这些不理性的行为一旦形成规律,一旦能够被人们所掌握,那么这种不理性的行为也就变得可以预测了。这时候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也仍然是那些不能确定的新的消息。
产权
37 为什么不能以大欺小?(权力与能力)
动物的竞争靠能力,人类的竞争靠权力。
人类社会和动物界都有竞争,但是动物界靠的是身体的能力,而人类社会靠的是迂回的竞争和权利的保护这个道理。能力和权利之间是有根本的区别的,能力取决于凭一己之力你能够占有多少,而权利取决于别人,社会的其他人愿意给你多少,认可你多少。
38 你的权利从何而来?(权力来自错误)
权力来自哪里
德肖维茨有本书,叫《你的权利从哪里来》。他认为人的权利不来自于神,不来自于自然,不来自于逻辑,也不来自于法律。他说,权利来自于人类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惨痛的经验和人类所犯下的巨大的错误。
每当我们经历了惨痛的经验,反省自己犯下的巨大的错误以后,我们就会想避免重蹈覆辙。于是,我们就会逐渐建立起对权利的约定、对权利的安排,目的就是要避免错误,减少损失,防止一错再错。
你看,德肖维茨的观点很实际,也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很多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权利,其实就是这么一点一滴,从有人提出,再有人实践,后来越来越多人赞成,最后把它们上升为法律条文,成为人们明文遵守的规则的。
权力之间的冲突与平衡
德肖维兹指出,许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权利,这些权利之间,它们本身就是有冲突的。怎么找到这些互相冲突的权利之间的平衡点,才是我们要处理的关键问题。
一个人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它跟另外一个人不受别人冒犯的权利,这两种权利之间就会有冲突;抽烟的人有抽烟的权利,但对于那些拒绝吸二手烟的人来说,他们的健康权和别人抽烟的权利就会产生冲突;人有吸取营养的权利,但有些人认为,动物也应该有不被吃掉的权利,这两种权利也会发生冲突。
39 什么才叫你拥有一样东西?(产权的三环)
要判断人们是不是对一件物品拥有完整的产权,你必须关注产权的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分别是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在这三者当中,转让权是最重要的,因为转让权意味着永久地占有使用权和收益权。
40 为什么课堂上不能随便发言?(自由并不免费)
通过这一节言论自由的故事,你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们要行使各种各样不同的权利,行使各种各样不同的自由。
但在这个过程中,都必须动用经济资源,而经济资源并不是免费的,它们是有主人的,每个人在行使政治权利、言论自由的时候,必须尊重别人的经济产权,因为经济资源、经济产权也是人们非常重要的权利,它跟其他的权利是平等的。
现在,你就能够明白,以后应该怎么样去看待那些在公共场合,利用公共资源,看似义正辞严,说是维护自己权利的行为了。
41 为什么要给知识付费?(知识产权)
修理摩托车时,检查了两个小时,只换了一个很小的零件,但是收费却不低,因为只是也是需要付费的。
42 为什么咖啡厅愿意提供wifi?(公共服务的提供)
航海灯塔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并不是说灯塔需要免费提供。毕竟,建造灯塔的本身还是需要付出大量的维护成本的。
公共服务也是可以收费的
当政府修建了一条隧道,为市民提供交通服务的时候,它当然可以选择免费提供这种服务。但同时,它也可以选择收费。 而如果政府收费的话,它能够同时达到两个效果:
- 第一,就是筛选需求。
- 第二,进行经济核算。以便作出进一步决策,比如,确定要不要再修一条。
43 解决堵车问题,靠什么?(产权与治堵)
通过这一节治理拥堵的故事,你明白了收取拥堵费,筛选的不是贫富而是需求的道理。拥堵使得道路变成了停车场,造成的资源的极大损耗。在高峰期有偿使用道路,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公平合理而且有效的办法。当然,政府收取了拥堵费以后,也应该对这一笔钱进行妥善的管理和使用。
44 产权冲突时,谁来负责?(产权的冲突)
谁避免意外的成本更低,谁就应该为避免意外做出相应的牺牲。
回到故事里,铁路公司和农夫都对自己的东西拥有产权,但是双方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却发生了冲突,看起来最后的结果是铁路公司的火星烧着了农夫的亚麻,但责任并不一定要划到铁路公司头上。避免意外的责任也可以由农夫来承担,因为农夫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成本比铁路公司所要付出的成本低得多。谁付出的成本更低,谁就应该担当更大的责任。因为只有这样来分摊避免意外的责任,整个社会为了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总成本才会达到最低。
信任
45 为什么人们不能彼此信任?(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它的意思是,在各种合作和交易的过程当中,每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而由于他们掌握的信息不一样,他们因此也就不容易完成交易,达成合作。
46 麦当劳优质在哪?(优质产品)
优质产品: 1. 品质稳定 2. 性价比高
47 申请学校为什么要写推荐信?(第三方背书)
经济学认为,推荐信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增加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准备一封好的推荐信,往往是值得的。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当中,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以采用的方式大概有三种。那就是重复交易、第三方背书和增加附加成本。
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三种方式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吧。
1.重复交易
如果人们知道将来会重逢,就会减少欺骗的行为。
你可以设想一下,在过去咱们爷爷奶奶生活的年代里面,他们生活的环境是熟人社会,家家户户住得很近,祖祖辈辈都认识,谁做了不地道的事情,人们总能够找到他,总会记住他,口碑一旦不好了,信任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重复交易是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信任的一个好办法。
2.第三方背书
推荐信
3.增加附加值
第三个增加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办法,就是增加附加值。你还记得我们讲的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吗?它的意思是说,每当一个产品加上一个更高的附加值,那就只有那些品质更高的产品,才配得上这个更高的附加值了。所以倒过来,人们会根据一件产品所配置的附加值的高低,来判断这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如果厂家提供的产品质量是有问题的,那迟早会被人们发现,一旦人们发现了,厂家配置的更高的附加值成本就会给他带来更大的损失。
有些照相机配送的皮套和背带都是真皮做的。如果照相机的质量不行,那这些高价值的配件也就浪费了。有些高级餐厅会用银器餐具,那是为了让用餐的人觉得,这家餐厅请的厨师手艺肯定不会差,不然,不就糟蹋了这么贵的餐具了吗?
找餐馆
生活当中其实是有很多类似的情况的。比如说,你在火车站旁边看到很多饭店吧,你觉得这些饭店的开设和小区里的饭店哪个更可信一点呢?那很可能是小区里的饭店更好一点。火车站的人群流动量很大,这些饭店不是通过重复交易获得的,他们服务的往往是一次性的顾客。顾客吃完就走了,他们等下一拨的顾客就行了。但小区里的就不一样了,他们服务的对象基本上是回头客,居民会来来回回在这里吃饭,这就是重复交易。所以小区里的饭店必须把服务做得更好,才能吸引回头客。
而同时,你再想想看,如果非要在火车站旁边找个饭店,你会找连锁店还是私人的小饭馆呢?很可能你会觉得连锁店会好一点,因为有第三方背书。连锁店不完全是属于店主的,它靠的是背后总店的担保和质量监管,万一出了什么问题,总店需要承担责任,你也容易找到投诉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在火车站、汽车站和机场,连锁经营的餐厅特别多的缘故。
那如果是同样有好几家连锁店,味道也差不多,你会怎么选呢?你会不会看看里面的装潢和设施,你应该选一个装修更好、光线更明亮、餐具品质更好的吧?这些都是附加成本。这些餐厅的食品质量如果不值得那么好,那么这些附加成本作用就不大了。所以合理的预期是,越是准备长期经营,越是计划长期提供优质服务的商家,越是打算长期提供优质服务的餐厅,就越舍得去投资装潢、餐具和其它固定的设施。
48 明星天价代言费合理吗?(沉没成本自残)
商家为什么要请天价明星来做代言人呢?
投入沉没成本取信于人。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商家的商品越不容易通过一些明显的指标让消费者信任,就越需要这种“自残”方式来取信于消费者。
厂家的取信于人
厂商实际上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消费者,由于我已经把钱花出去了,我投入的成本已经变成沉没成本了,再也收不回来了,我要把这一个亿收回来,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持续地卖出100万台机器,每台机器都多挣顾客100块钱,这样我才能把今天一下子浪费掉的、花出去的一个亿给赚回来。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面,在这慢慢销售的100万台机器里面,如果有任何一个时间我被逮住了,我被发现我的机器其实没那么好,顾客停止买我的机器了,那我前面付出的那一个亿的沉没成本就血本无归了。
厂商会说,我只有认认真真地给你提供服务,我才能在未来的一段长时间里面慢慢把成本收回来,这下子你应该放心了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的厂商,尽管已经名声在外,他还要不断地做广告。而且他还要不断地翻出以前做广告的历史的原因。他的目的是要向消费者不断地展示,你看,我一直在乱花钱,我一直在投入成本,这成本是拿不回来的沉没成本。我会一以贯之地提供好的服务,才能逐渐把成本收回来。
银行的取信于人
又比如银行,银行是一个很难取信于人的行业。因为别人把钱交给银行了,万一哪天银行把钱卷走了,那可是个大事。银行怎么取信于人呢?他们总会把总部设在繁华的地段,他们的总部通常不是租的,是买的,自己建的,这些都能让人相信他们一直打算待在那里,不会搬走,会做50年,做100年、2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生意,这也是一种投入,也是一种取信于顾客的方式。
饭桌上的取信于人
在我们中国喝酒的文化当中,自罚喝酒就是一种自残。你平时看电视或者注意生活当中人们的交际场合,就经常会听到类似的一句话,我先干为敬,您随意。敬酒的人自己先喝三杯,这也是一种自残的行为。其实,喝酒的人付出了一定的沉没成本,因为被敬酒的那一方就会想啊,这个人主动地在自残,他将来肯定会好好珍惜我跟他之间的关系,否则他今天付出的代价将来是收不回来的。通过这种喝酒的方式,他获得了信任。所以中国人才会经常说“感情深,一口闷”这种酒桌谚语。
当然,拼命喝酒,自残式的喝酒只是人们增加互信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预测,当人们克服信息不对称,增进信任的方式多起来以后,通过喝酒自残来增加互相信任的情况也会变得越来越少,喝酒将来会越来越以娱乐为目的的。
49 暴露弱点更能交到好朋友?(人质做抵押)
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取信于人?自残。这里说的自残,可以是自曝一些糗事,自我调侃一下,或者做一些不羁的事情。如果别人一直认为你高高在上,就会不信任你。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不会走的很近。
50 毒牛奶的“毒”从哪里来?(垂直整合)
分工合作与垂直整合:
我们什么时候要进行更多的分工合作,什么时候要进行更多的垂直整合呢?这当中有一个规律,那就是那些半成品或者成品,它们的品质检验成本如果是比较低的,它换手的次数就可能比较多。也就是说更多地进行分工。 相反,如果半成品或者成品之间的检验成本比较高,那就要进行更多的垂直整合,减少中间环节,把业务都拢在一个大企业内部完成。
51 总店管分店,真的很霸道?(特许经营许可)
通过这一节眼镜店的故事(总店与加盟店的关系),你明白了特许经营合同里面的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关系。从条文上看,总店是强者,加盟店是弱者。但仔细分析下来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其实加盟店才是强者,而总店是弱者。
以后,每当我们看见一份合同,里面有不公平的条款,而这种不公平的条款越是普遍存在的时候,我们就先不要抱怨,先不要指责,我们要想想为什么这种不公平的条款会产生,会被执行,会一直延续下来。有时候,合同条款本身看上去是不公平的,但它的目的是要纠正现实社会当中的另外一种不公平。
52 意外发生,如何划分责任?(汉德公式)
汉德公式:谁能够以比较低的代价避免比较大的损失,那他就应该担负起一定的责任。而相反,如果一个人必须用很大的代价才能避免比较小的损失的话,他就不应该负责任。
53 监管为什么不是越严越好?(监管要看边际效应)
监管本身是没错的,但监管要看边际效应。
任何事情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们永远不会只盯住一个指标,追求一个指标的最大化。我们要追求的是多个指标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任何事情都得有一个度,过分昂贵的食品,过分的安全,过好的就餐环境,食堂过大的责任,都会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
你还记得吗?我们在讲什么叫做优质的时候,就提到了麦当劳。你觉得麦当劳的鸡肉是最好吃的吗?这里面的监管到位吗?要不要追求极致呢?我们当时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附加的成本,这些成本反过来都是需要消费者支付的。如果对麦当劳的汉堡进行了非常非常严格的监管,那它的价格可能就和米其林高级餐厅里的一样了,那就不是人人都吃得起了,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了。这样的结局就反而会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因为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到一些质量更差的餐厅里面去就餐了。
当然,这也不能说明我们就不要监管了,监管是对的,问题就在于监管应该有一个适当的尺度,监管不是越严格越好的,而是应该考虑边际效益。如果监管过于严格,就会导致追求产品的安全性,或者优质性的成本太高,对大多数的消费者来讲反而是剥夺了他们选择的权利了。
美国FDA药物监管也是相同的道理。在今天,时不时就有一些病人和他们的家属跑到FDA总部的门口去抗议,要求加快新药的审批过程。他们说,我们不需要那么安全的药了,我们的病已经很重了,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快让我们试试那些新药吧。
54 说明书那么长,有什么用?(监管引入竞争)
强制披露指的,是政府让厂家、让服务提供商把产品或者服务的所有情况都详细地列举出来,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决定的一种监管措施。
学者和政府官员很喜欢这种方式:学者医生不用针对不同喜好的消费者做决定,政府也不需要立法成本和执法成本,只需要一纸命令即可。但是,消费者就麻烦啦:
- 对数字和一些专业信息不理解。
- 厚厚的说明书看不过来。软件的安装协议,有人看过吗?
- 决策太多,决策厌恶症,懒得做决策。
要同时解决产品质量安全当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专家必须做出判断,第二,专家的判断也必须符合经济规律。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监管本身也引入竞争的机制,不是垄断性的、独此一家的监管机构提供监管的服务,而是多家互相竞争的监管机构提供互相竞争的监管服务。不同的监管机构,不同的认证机构,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风格、不同消费者的偏好,给出认证。这样的话,消费者就不需要知道具体的专业知识,而只需要在不同的认证机构的品牌之间做出选择,那就可以了。
比如说买药,你也不知道买哪个好。但是如果你知道某家很有权威的国际认证机构,而你要买的药有这家认证机构的认证,那你就会放心地买这种药了。你选择的不是药品本身,因为你缺乏相应的医药知识,你选择的也不仅仅是药厂的品牌,因为你知道,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不能完全信得过,你选择的也不是独此一家的监管机构,因为你知道监管机构可能会追求过度的安全,而让你在成本和药物的可得性上吃亏。你实际在选择的是那些互相竞争的认证机构的品牌,简单地说,你选择认证专家,认证专家帮你做其它的选择。这种让监管专家、监管机构之间也形成竞争态势的做法,应该是提高产品的综合质量、解决厂商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困难的基本思路。
组织
55 自己足够优秀,还要合作吗?(团队)
团队就是那些能够带来比每一个成员单独产出之和还要大的产出的组织,而团队当中单个成员的收入应该跟他对团队的边际贡献相等。
56 家庭里为什么也谈钱?(家庭经济学)
科恩教授在这篇文章(《I Gave Him the Best Years of My Life》)里面解释说,男性的价值高峰期和女性的不一样。怎么来理解这个价值高峰期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精力、体力最好的时间,最容易获得成就的时间,或者最吸引异性的时间,无论身体状态还是事业发展都可能会达到最好的那段时间,它就被称为价值的峰值。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有所不同,在社会角色上也有不同。比如在传统观念当中,女性要生儿育女,所以根据过去的医疗条件和当时女性的身体情况,二十多岁最适合生育,正是黄金年龄,那正是她们的价值高峰期。而男性呢,要赚钱养家,在事业上如果要做到独当一面,往往要到40岁左右,他们的成就才会比较明显,那时候才是他们的成熟期,或者说那时候才是他们的价值高峰期。
所以整体上来看,女性的价值高峰期要比男性来得早,也就是说如果同样是25岁,女性已经快到达价值高峰期了,而男性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慢慢到达。
所以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性找到了同龄的男孩儿,那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这位已经到达价值高峰期的女性,首先就会对家庭做出各种投入,先养育孩子、照顾家庭、扶持丈夫。而在这段时间里面,丈夫并不在他的价值高峰期上,而妻子也不知道丈夫以后能不能达到比较高的价值,也就是说并不知道他以后的事业能不能够有成就。就算一切顺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丈夫走上事业的高峰,到那个时候,他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女性在生理上的价值就已经开始逐步下降了,这时候,丈夫背叛妻子的机会就会增加。如果年轻的女性在自己的峰值期找一位同样在峰值期的男人呢,也就是年纪比自己大一点的男人呢?他们的事业已经比较有成就了,他们的成就已经比较显著,已经比较清晰了,那么相对来说,这段婚姻的不确定性反而会小一点,女性的风险就会小一点,婚姻可能就会稳固一点。
当然,我要马上补充,这篇文章所谈的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而且主要是对旧时代情况的描述和解释。
57 多生还是少生,谁来决定?(家庭经济学)
为什么旧社会人们养这么多孩子,而现在的人不愿意多生呢? 1. 存活率。 2. 农业社会需要劳动力。 3. 父母的时间成本变高了。 4. 旧社会需要孩子防老,新社会不需要。 5. 孩子的质量比数量更重啊哟。
58 你出钱我出力,谁该当老板?(资本vs劳动力)
谁提供的资源更容易被欺负、被滥用、被支配、被牵制,这种资源的所有者就应当充当老板,让他们来发号施令,让他们来做监督管理。而与此相对,那些更容易偷懒、更容易滥用别人的资源的人,更容易虚张声势、假装卖力的人,他们就应该成为被管理者。
而当我们把资本和劳动力做比较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发现,资本其实更容易被欺负,更容易被滥用,而劳动力是更容易偷懒、更容易滥用资本的。所以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劳动力剥削、滥用、控制资本,而不是相反。
在企业里面谁当老板的一个标准,那就是谁提供的资源更容易被滥用,被支配,被牵制,谁就来当老板,谁就来发号施令,谁就来承担更大的监管责任。而在资本和劳动力的比较当中,我们发现,资本其实是弱者,劳动者其实是强者。所以我们看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看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我们就能发现,控制权往往落在弱者也就是资本家的手里,而不是在劳动者的手里了。
59 都是出力的,谁该管理谁?(通用vs专用)
经济学家把那些自身的价值高度依赖于他所在的平台的劳动力,称为企业的专用资源,比如技术人员,而把那些无论放到哪个企业平台里面都能发挥差不多的功能、获得差不多的收益的资源称为企业的通用资源,比如保洁、保安。而当然,企业的专用资源会更在乎企业的兴衰存亡,让他们来当管理者,让他们来做决策,胜算会更大一点。
60 怎么给老板发工资?(剩余索取)
在企业当中,那些容易被观察、被衡量、被评估的工作,他们根据劳动的投入,拿固定的收入。而那些不容易被观察,不容易被衡量、被评估的工作,他们按照企业剩下的利润来分配收入。这种获得收入的权利被称为剩余索取权。
学完了这一节,你就能够明白,挣钱的企业和亏钱的企业相比较,普通员工的收入相差不大,但老板和高级经理的收入相差就很大的缘故了。
货币
61 “钱”有什么用?(货币的作用)
62 为什么石头也能当钱用?(货币的诞生)
货币之所以有用,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相信它有用。
63 东西涨价了,应该去怪谁?(通货膨胀)
64 货币像水还是像蜜?(货币扩散)
通货膨胀国家释放货币,就像释放一堆蜂蜜,蜂蜜渐渐流动,最后摊平。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这个流动的过程,当摊平之后,通货膨胀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通货膨胀导致错误决策的过程
老板叹了口气说,菜品涨价确实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因为通货膨胀,他还曾经做了很多错误的决策,导致严重的亏损,差点关门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老板说:你看一开始,大家手里的钱一下子比原来多了,所以来吃饭的客人也多了,生意越来越好了,饭店从上到下都感到很开心。就想,这是为什么呢?归根到底应该是由于咱们餐厅的菜品做得好,服务做得周到,把顾客从别的店里吸引过来了吧。
既然自己的饭店这么好,就不能埋没了自己的优势啊。渐渐地,老板对自己经营管理的信心就越来越强了,认为自己既然相对优势增加了,竞争力增强了,那就应该扩大生产。于是他多招了服务员,多招了高价的厨师,还在其它地方开了分店。
结果怎么样?晓燕继续问。老板摇了摇头说,慢慢地,他才意识到,这顾客多了,钱赚多了,很可能不是因为自己的优势比别的饭店更明显,功劳不是自己的,而是由于人们口袋里的钱多了,暂时多了起来,所以这些人才更愿意来消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人们就很快意识到,不是自己的钱变多了,而是因为钱不值钱了,因为其它所有的商品和服务也都变贵了,自己的这点钱还是买不到什么。这样,人们就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了,比如减少在外面就餐的次数,或者消费的金额,老板的饭店也就没那么红火了。
可是老板已经雇佣了很多人呢,还开了分店,得给他们发工资。工资在涨,分店的租金也在涨,肉啊,菜啊,这些食材价格也都在涨。这一下子,成本也就“噌噌噌”地往上涨了。
坎蒂隆效应
故事讲到这里,我想让你来想想,如果你是那位餐厅的老板,你能不能避免他犯的决策错误呢?
对这个问题,经济学认为,每当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尤其是当过多的钞票进入到流通当中,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时候,这些新增的货币并不是一下子就均匀地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这种新增的货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在整个经济体里面摊匀,这种现象被称为“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你看,如果政府每多印一批钞票,都用直升飞机在整个国家里面平均地撒下去,雨露均沾,每一个人得到的货币量都是一样的,而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标价也同时灵敏地做出调整,那确实货币增发对我们的决策和行动不会有什么影响。
又再比如,如果银行把每个人的存款数目都多加一个零,然后所有商品的标价也都同时多加一个零的话,那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影响可能也是不大的。
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新增的货币其实总是要通过某个出口才逐渐流向社会的。这个流动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货币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影响其实是不均匀的,这时候它对人们的决策和行动就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坎蒂隆效应”就是这个意思。
经济学家海耶克曾经对这个效应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这种效应就像我们把一种黏性的液体,比如蜂蜜倒入一个容器当中的时候所发生的现象。刚开始,蜂蜜倒下去的时候,在容器的底部会产生一个轻微的隆起,而这个隆起会慢慢地向周围扩散。即使我们不再继续倒蜂蜜,原来的蜂蜜要在容器底部完全摊平,也仍然需要一段时间。 货币增发的过程也是这样,政府多印的钞票并不是一下子平均地分给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相反,它是通过拨款、通过贷款等其它的方式,让某些部门、某些企业、某些个人先用这笔钱,这些钱是从某些特定的出口慢慢地流向整个社会的,哪怕政府停止增发货币,原来新增的货币也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扩散到整个社会,体现在每一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上。
所以在通货膨胀开始发生的阶段,当新增的货币没有平摊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任何一家企业,他们都很难判断自己的生意变好了,究竟是因为自己的相对优势增加了,应该扩张生产,多招人,多开分店,还是因为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通货膨胀,最后所有的物价都会上涨,自己根本不应该过分自信,不应该多招人,不应该扩大生产,不应该去开分店。而一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将来就会蒙受亏损。
65 降低失业率,多印钱管用吗?(通货膨胀与失业)
制造通货膨胀的办法到底能不能够解决失业问题呢?这背后又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当时很多人都相信,制造通货膨胀是对付失业的一个有效措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率以后,政府就可以通过制造一点通货膨胀来解决问题。而且事实上,当人们真的付诸行动,真的制造通货膨胀的时候,他们确实看到失业率下降了。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货币像蜂蜜。每当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新增货币的扩散是需要时间的,人们对通货膨胀来临的认识并不是瞬间就能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扩散的通货膨胀就会迷惑一些人,让他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你记得吗?我们讲过餐厅老板开分店的故事。通货膨胀发生以后,人们的收入增加了,更愿意消费了。这时候,被制造出来的通货膨胀就开始收到所谓的正面效果了。雇主开始招人了,市场上的空缺职位增加了,人们很容易就找到工作了,工作的收入还不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增的货币会向整个社会、整个经济体扩散出去。这时候,货币就越来越像水了。新增的货币完全扩散开来以后,人们就终于明白了,原来这只不过是一场通货膨胀而已。
就像那位餐厅老板最后意识到的,我的收入在增加的同时,我的人工、我的成本、我的铺租全上去了。我所做的那些新增投资,我所雇佣的新员工,可能都是错误的。
终于有一天,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抑制通货膨胀。到这时候,我需要的资金就接续不上了,我正在进行的计划很可能就会被搁置了。我招来的人可能就被解雇了。换句话说,如果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和认识能力在提高,那么通过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的努力就会越来越失效,这一招就会越来越不灵。
你想啊,如果那位餐厅老板早就意识到这就是通货膨胀,那他可能就不会再开分店了,不会再招那么多人了。这样的话,政府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的效果也就没有了。
有两位经济学家,一位叫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另外一位叫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这两位经济学家分别发现了这种现象,他们独立发表了他们的论文。他们认为,在长时间内,制造通货膨胀是不能解决失业问题的,用专业的话来说,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持久的反向关系。他们预测,如果政府反复地使用通货膨胀来对付失业的话,失业就减不下去了,到时候反而会出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高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滞胀(stagflation)。
滞就是停滞的滞,胀就是通货膨胀的胀。滞胀就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出现过严重的滞胀。
由于提前准确地预见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两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后来都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66 人人都忽然不消费了怎么办?(经济周期)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怎么看经济波动的。简单地说凯恩斯主义认为,出于莫名其妙的原因,人们的消费忽然减缓了,自由市场本身要针对这种变化做出调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这时候政府就应该承担责任,替人们进行消费,从而抵抗经济的波动。具体的做法,包括修路、修桥、盖房子、修地铁等等。但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也受到了其他经济学家的质疑,所以政府在进行公共工程的时候,就要特别小心谨慎,避免浪费和出错。
67 变化导致了经济波动该怎么办?(经济周期)
很多对经济体产生的冲击都是正常的,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额外的干预不但不能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反而还会造成额外的损失,阻碍了新生事物的发展。
传真机
传真机刚刚出现的时候,政府也曾经做过干预,因为邮电局刚刚发展了电报网,这时候如果大家都转用传真机了,那刚刚部署好的电报网该怎么办呢?于是邮电局就打击传真机。他们请人设计了专用的软件,检测那些家里连接了传真机的用户,一旦查到就处以重罚。但即便是这样,传真机还是发展起来了,政府的干预不但救不了老的技术,对新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互联网
再比如现在的互联网购物,对传统的实体店购物也是一种冲击,大家都不太去商店买东西了。那地租怎么办?售货员怎么办?互联网购物就需要很多的快递员,缺少快递员又怎么办?对于这些新兴的商业模式,我觉得静观其变、顺其自然,还是比较合理的对策。
68 小想法如何产生大效应?(微观与宏观)
经济学家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出版过一本畅销书,书的名字也刚好就是叫做《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他的这本书就分析了很多不经意发生的微观动机,和非常奇特的宏观行为之间的关系。
补课班
你参加过一些提前的补课班吗?现在有些地方提前补课的情况越来越多了,甚至学校都没法正常地教课了。因为一个班级里一半的学生都提前学过了,老师就会快速地讲,而那些没有提前补课的同学,学起来就特别困难。这种情况造成了所有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变得很焦虑,课程真的那么难吗?真的需要提前补吗?也不见得。
座位
经济学家谢林就发现,每次他走进演讲会场,大部分人都坐到了会场的后半部分,前排基本上没人坐,大家为什么要离他那么远呢?
后来谢林发现,其实大家并不想真的离他那么远,每一个走进会场选择座位的人,他心目中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我不想坐第一排,我希望我的前面还有人坐。但是当每一个人都这么选择的时候,他就会越来越往后退,大部分人都会聚到会场的后半部分了。我们看到的宏观现象,是所有的人聚到了会场的后半部分,但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这么做,每个人心目中的小心思,其实只不过是希望自己不坐第一排而已。
找工作时间提前
在美国许多学校,学生找工作也有越来越提前的倾向,早一点去找工作,找到的工作可能就会好一点。所以很多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先找实习了,而他们找实习的时间也不断地提前。最后,在一些商学院,从第一天上课开始,学生们每周都要去学习面试和找工作了。
唐人街是怎么形成的
经济学家谢林说,其实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宏观结果。在开始的时候,每个人并没有那么强的种族意识,只不过每一个人在选择自己邻居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想,我前后左右四个方位里面,至少有一位或者两位是我的同胞就好了。其实他们的心态也是很开放的,他们并没有要求周围所有的邻居都是同种族的人。
但是你知道吗?经过多次迭代,当每一家人都要求自己边上至少有一个同种族的邻居以后,很快的,他们就会被自己的同胞所包围。一个大的生活区,唐人街、印度人街、意大利人街,就这么形成了。
收入
69 工资到底怎么发?(工资的决定)
爸爸的年薪和表哥的月薪
爸爸当销售总监的工作是需要更多灵活空间的,他的工作更多的是要耐心地研究市场的行情,市场内在的规律,然后做出一个影响深远的决策。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我们不能要求他每天都有工作成果。而同时,他的工作绩效也不是马上就能甄别出来的,得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见分晓。所以爸爸的工作适用于年薪制。
而表哥呢,只是个初级的销售员,他的工作方向还会有很多的变数,今天可能在这家公司工作,明天就可能换到别的企业去工作了。而且比较初级的工作的业绩也都比较容易评估,所以表哥的工资是以月为计算单位的。
70 同工同酬法,能帮到弱势群体吗?(同工同酬法)
一分恰如其分的工资
要求一份合理的工资,有时候甚至要求一份稍微比市场价格低那么一点的工资,是那些绝对竞争能力比较低的人,跟绝对竞争能力比较高的人展开竞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但这个时候,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实施了所谓的同工同酬法,那就意味着老板必须付出高额的工资。如果无论雇佣谁,他都必须给100块钱的话,那你猜,他会倾向于请哪一类的员工呢?既然100块钱都出了,他当然只会请他心目中配得起这个工资的人。这时候,对那些竞争实力比较弱一点的人来说,这种逼着老板出高价雇佣工人的法律,实际上它剥夺了弱势群体跟强势群体展开竞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这个武器就叫做只要一份恰如其分的工资。
还是那句话:哪怕是弱者,也能够跟强者展开竞争,而弱者跟强者展开竞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之一,就是只索取一个恰如其分的合理的价格。而同工同酬法,很可能是剥夺了弱者手上这把最有的武器。
71 最低工资为什么不保护残疾人?(最低工资法)
最低工资法的后果
最低工资制度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本来这个制度是想要保护那些工资水平比较低的人的,而实际上这些工资水平比较低的人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了。而这样,是不利于那些年轻人,那些穷人,走向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的道路的。
最低工资法存在的理由
问题是,这种事与愿违的最低工资法制度,之所以在世界各地都得到推行,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善良的愿望,他们没有学会把愿望和结果区分开来看。而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有一些竞争对手希望抬高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成本,把他们自己享受的福利加到别人身上去,目的就是想把工作机会从别人手里再抢回来。
72 什么职业最赚钱?(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衡量人与人之间流量收入差距的一个指标。而仅仅通过基尼系数的高低来判断一个社会收入分配是否公正,是不合适的。
73 想当个电工,为什么这么难?(工作权的限制)
通过这一节找电工的故事,你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对工作资格实施考核准入制度,确实是能够保障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的。但是,如果无条件地提高准入的质量标准,那就会导致从业人员过少,服务价格过高,并且会迫使人们选择其他安全性更差的替代品的结果。同时,你也明白了,那些大力推动就业许可制度的人,那些大力提高考核标准的人,很可能就是那些已经获得了就业资格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过分地提高考核的标准,实际上保护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74 改变命运,穷人靠什么?(个人的发展)
穷人要找到出路,基本上就是两个办法。第一,自己要努力,寻求进步;第二是搭社会进步的顺风车。
竞争
75 为什么键盘不按ABCD排序?(市场的选择)
网络效应
生活当中其实是有很多类似的情况的。有很多产品它具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使用的人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比如说电话,世界上如果只有一台电话,那电话的价值就是0,它只是一台玩具。但是世界上如果有100台电话呢?拥有一台电话的人就可以和另外拥有电话的99个人通话,电话的价值由于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了。而如果世界上有100万台电话,1000万台电话,那电话的价值就更高了。经济学家把这种效应称之为网络效应,网络效应的意思是,一种产品使用的人数越多,它对任何一位用户的价值就越大。
路径依赖
问题是,跟网络效应相关的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路径依赖。由于一种产品用的人越多,价值就越高,所以用户就会聚在同样一个产品上面,选择同样的产品来使用。因为人聚得越多,产品的价值就越高嘛。但这时候,如果出现了另外一些新的产品,出现了另外一些新的替代方案,这些替代方案哪怕是更有效的,但由于没办法吸引足够的用户使用,它们就会被市场搁置,被市场遗忘,被市场抛弃,而大多数人只会继续使用那种效率比较低下的产品。这种效应叫路径依赖。
网约车
我们所讲的键盘布局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道理就是,市场竞争能够帮助我们尽快地选中那些真正有效的商品、标准或者平台,让大多数人选用这种效率更高的商品、标准或者平台。
比如说网约车吧,提供网约车服务的竞争其实是很激烈的,开发一套网约车服务的软件不是太难。但我们可以预见,最终无论是司机还是用户,都喜欢聚到同一个平台上,因为只有这样,这个平台的价值才是最大的。没有哪位乘客,他要打车的时候,愿意同时使用十几种软件来找车,也没有哪位司机愿意同时使用十几种软件来寻找乘客,他们都希望在同一个平台上被撮合,被进行交易。
那么多的平台互相竞争,怎么才能尽快地决出胜负呢?其中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一开始,网约车服务商向司机和乘客提供补贴,把他们吸引过来,迅速形成巨大的用户群体,从而增加这个平台的价值。补贴力度越大,花的钱越多的公司,从概率上讲,也是越有实力提高他们服务质量的公司,所以先补贴,然后聚拢用户,然后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商业社会里面人们利用网络效应的优势,而同时避免路径依赖的陷阱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76 公司做大就是错吗?(垄断)
技术垄断
当年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微软公司Microsoft,今天的谷歌公司Google、苹果公司Apple,他们的产品都曾经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但回过头来看,他们风光的日子并不长,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遇到了新的对手、新的挑战、新的格局,只要稍不留神,他们原来享有的优势就会丧失,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公司就会替代旧的知识、旧的技术、旧的公司,消费者的利益就能够得到长久的保障。
当考虑垄断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先考虑垄断者最初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来取得垄断地位的。如果是通过自身的知识、技术和不断的努力来获得这种市场支配地位的话,那么他们的地位就是无可厚非的。而长远地看,动态的竞争很快就会改变市场的格局,垄断者的优势只是暂时的,在整个过程当中,受益的是消费者和整个社会。
77 石油大王靠什么发家?(掠夺性定价)
通过掠夺性定价把竞争对手赶出市场,然后再通过提价来攫取垄断利润的做法,在现实当中是很难成功的。商人对他们的产品持续降价的原因,很可能不是为了垄断市场而垄断市场,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好的技术,提供了更好的产品,采用了更好的管理模式,降低了成本,为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但是互联网行业确确实实存在这种掠夺性定价,并且最终垄断市场。这是因为该行业有网络效应,一家独大,赢者通吃。比如微信,滴滴。
78 为什么不让加盟店打折?(最低零售限制)
零售商之间为什么需要商定一个最低零售价,而不能自由降价吸引顾客呢?
如果零售商之间不达成最低零售价限制的话,顾客会怎么做呢?顾客就会像小青买鞋那样,先跑到那些服务周到的商店里面,享受各种咨询、试用、试穿的服务,等她确定下来,要买哪件商品以后,她就会跑到那些不提供这些服务的商店里面,以比较低廉的价格购买商品。结果呢?谁也没积极性提供服务了,顾客就不了解,销量就会下跌。这不是厂家所愿意见到的结局。
79 捆绑销售是为了多赚钱吗?(捆绑的理由)
IBM捆绑打孔纸
IBM公司强迫用户购买和使用他们提供的打孔纸,原因不在于他想要扩充自己的垄断地位,而是因为机器是租用的,他们负责维护,不同的租户所发生的维护费用是很不一样的。而且,很难计算。结果IBM公司就选择了打孔纸作为使用量,用它来衡量提供服务的多少。用纸越多的用户,维护成本自然也比较高,收费也就比较高;用打孔纸比较少的用户,惹的麻烦就比较少,收费就比较低。 所以其实IBM卖的不是打孔纸,它卖的是技术,卖的是服务。IBM公司只是根据打孔纸的使用量来对用户进行区别定价而已。
相机捆绑打印纸
听完这个故事,你不妨再想想,生活当中其实是有很多类似的情况的。比如我买过一款相片打印机,它要求用户必须购买同品牌的配套相纸才能使用。这看起来也是捆绑销售啊,那商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商家的目的是要区分不同的用户对相机的使用量,相纸的价格比较贵,用得多的人多付钱,用得少的人少付钱。这样就能够确保相机的价格做到足够的便宜,把购买的成本降得足够低,让更多的人,哪怕是那些只想打几张照片的人,也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服务。
捆绑销售不能够帮卖家把他们的垄断地位从一种产品扩充到另外一种产品。他们真要这么做的话,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还会见到卖家进行捆绑销售,那是因为他们要达到其他的目的。
80 卖家勾结定价,行得通吗?(勾结定价)
勾结定价面临的种种障碍,自发的勾结定价总是趋于瓦解的。
81 什么才是竞争的合理状态?(竞争的分类)
每个厂商为了自己更有竞争力,都想办法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不断创造出新的品种,各个厂商之间的竞争不再只围绕着价格进行,生产出来的维生素也就多种多样了,可以符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样不是更好吗? 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
仔细看看药店的维生素,就会发现,它们在吃法上有很多的不同。比如含片、咀嚼片、泡腾片等等。口味上也有橘子味儿的、草莓味儿的等等。此外,还分小儿专用的和大人服用的,还分纯天然的和合成的,而价格相差也很大。
其实,互相竞争的厂商之间,他们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这么一个维度,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就是想要让自己的产品跟别人的产品有那么一点不一样。当每一位厂家在每一天里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每一件产品的时候,市场上的商品就变得多姿多彩了,消费者得到的满足感也就越来越大了。
82 什么才是企业的合理规模?(企业规模)
通过这一节,早餐摊的故事,你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市场的竞争程度不取决于这个市场里互相竞争的企业的数目。有时候企业之间进行合并,看上去竞争者的数量减少了,原来的竞争者从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了。但整个市场的竞争程度却并没有下降,因为这些合并的企业,他们整合了资源,优化了配置,加强了管理,形成了更强的竞争力,可以在更大范围里面,跟更多的竞争者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协调
83 你的信息,为什么必然泄露?(共享经济)
暴露隐私的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人会变得更加可信了。你知道吗?人们是根据一个人的各种状态,各种历史记录,尤其是他的工作、交友、收入、支出等等信息来判断一个人的信用的。
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行动受到某种监测,自己的信用会受到评估以后,他也会有积极性,有意识地去矫正自己的行为。
你以前看到,只有公司办的酒店才能给人提供住宿。可现在不一样了,今天有了大数据,有了个人隐私信息的共享,陌生人不再真的是陌生人了。你可能并不直接掌握他的个人信息,但是交易平台掌握了他的交易信息,你并不了解他,但你知道有人或者有机构了解他,你知道出了事能够把他找回来。如果他也知道这一点的话,那他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时候你就愿意把房子借给他了。这就是民宿可以发展起来的信任基础。
84 投票选举,谁的意见最重要?(中位数原理)
选举的中位数原理。它是说,在有若干候选人竞选,而只有一位候选人获胜的选举当中,那位能够讨好中间选民的选举人,他获胜的机会最大。而如果一个选区有多位候选人获胜,那他就应该尽量去讨好那些还没有人去讨好的选民。这样的话,他获胜的机会就比较大。
85 少数服从多数,真的可行吗?(阿罗不可能定律)
阿罗不可能定律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的是,在有些情况下,哪怕每个选举人都如实地汇报自己的偏好,选举的过程中没有人作弊,但一人一票的选择方法仍然没有办法体现出大多数人的意愿,选举的结果有可能是循环不已的。
而现实生活当中,之所以没有见到这种情况发生,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的选举投票都是在有会议召集人或者议程确定人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他们暗中把一些选项给剔除掉了,从而阻止了选举的结果会循环不已的可能性。
比如大家商议,该去看哪部电影。如果只是通过排序选择的话,那就有可能出现阿罗不可能定律所预言的循环的情况,大家投了半天票,也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就能解决问题了。比如,大家推举一位主持人,他可能会有自己的倾向,他就带着自己的倾向为大家提供一定的选项,他自己先在众多电影当中挑出两部他自己最喜欢的,让大家投票,投完以后,选举结果就确定了。其他的电影根本没有机会被大家投票选择,事情很快就有结果了。
86 不负责的言论会有什么后果?(理性胡闹的代价)
言论自由的相对性,你知道言论本身也会带来负的外部性,造谣和传谣的成本很低,但社会辟谣的成本可能会很高,我们应该特别小心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87 做决策时,你该考虑什么?(看得见与看不见)
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阐述了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现象。比如他说黑暗能够增加蜡烛工人工作的机会,太阳出来了工作机会就少了,这是看得见的。但看不见的是太阳如果出来了,人们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太阳,那就至少有一部分蜡烛工人可以去从事其他的工作,为人们创造更多其他的财富。这种其他的工作虽然说不定是什么,但一定是存在的,我们就要善于看得见这些还没有出现,所以还看不见的工作。
通过关灯节能的这个故事,学到了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那就是我们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因素,我们还要特别重视那些不容易看见的却真实存在的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在做选择、在做决策的时候犯错误。
88 遇到事与愿违,你该怎么看?(愿望与结果)
回顾一下前面讲过的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 1. 需求第一定律:人们对代价是很敏感的,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代价越高需求量就越低,代价越低需求量就越大。 2. 需求第二定律:交易税法律确定不了,确定了也没有用,最后是由更迫切需要交易的一方承担的。承担的比例取决于迫切程度。 3. 监管机制:监管越严,供给越少,价格越高。比如,FDA。 4. 最低工资:弱势群体找不到工作。 5. 基尼系数和贫富政策。
89 如何分清因果关系?(个体与全体)
分清相关性和因果性。对于相关的两件事情,不一定是因果关系,可能存在着隐藏的第三个因素,同时决定了这两件事情。
喝红酒与健康。
有一些大数据统计表明,爱喝红酒的人,他们确实比较健康。这时候我们就说,喝红酒和健康之间就有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性,因为在喝红酒和健康之间,还可能存在着第三个隐形的因素,那就是收入。收入更高的人,通常喜欢喝红酒,而不是啤酒。而收入高,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也比较好,所以也比较健康,是收入高影响了健康,而不是喝红酒影响了健康。
艺术家与长头发
我们研究很多男艺术家的长相,我们发现,他们很多人都留着长头发,这时候长头发和艺术气质之间就存在着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性。如果你今天忽然想当艺术家了,就把头发留长,这并不会增加你的艺术细胞,使你成为艺术家。
当然,长头发和艺术性之间可能还存在着第三个隐形的因素,那就是在一个比较保守的社会里面,只有那些非常喜欢特立独行的人,他们才会留长头发。而特立独行又是艺术家的特征之一。所以,并不是留长头发导致了艺术性,而是那个隐形的,不可见的因素,特立独行导致了艺术性。
90 最重要的四个经济学基本规律(因果的理顺)
- 需求定律
- 边际收益递减定律
- 比较优势定律
- 资产现值的决定因素
关于资产现值的决定因素,多说一些。资产现值的决定因素是所有资产的总价值,等于它期望当中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 任何一种产品,它之所以有价值,是人们预期它将来能够提供服务,它能够为人所用。而这种预期,构成了任何资源当前的价值。这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逻辑,那就是资源的价值取决于,而且只取决于人们对它未来收益的预期。如果预期发生了改变,资源的价值也就会当场做出改变。
掌握了需求定律,你就了解了人性;掌握了边际的概念,你就掌握了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基本方法;而掌握了比较优势原理,你就学会了永远要和别人分工合作,永远要取长补短的道理;而掌握了资产现值的决定因素的原理,你就能够了解时间的意义,你就永远不会固步自封,你就会学会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