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励10到25岁的人》总结

《怎样激励10到25岁的人》核心观点总结

1. 智者的反馈(Wise Feedback)

观点:批评需包裹在高期待中,先给予安全感,再提出改进建议,最后在给于肯定。这也被称为“批评三明治“。
操作:用“高标准+信任”的语言框架,例如:

“我给你这些评语是因为我有很高的标准,我知道你能达到这些标准。”

示例:学生作文修改时,老师先肯定其潜力,再具体指出需要调整的部分,最后强调对其能力的信任。

2. 请勿「孩视」

观点:避免居高临下的态度,尊重青少年的地位和尊严。
操作:用提问代替命令,认可其能力。
示例
- 错误:“你必须按时吃药!”
- 正确:“你是一个懂科学的人,能不能考虑按时吃药?这对你的健康很重要。”

3. 导师心态:高标准 + 高支持

观点:好导师需兼具严格要求和充分支持,形成“民主型”领导风格。
操作
- 设定明确目标(如完成科研项目);
- 提供资源支持(如指导文献阅读、协助实验设计)。
示例:教授要求学生挑战高难度数学题,但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并在失败时给予二次机会。

4. X理论与Y理论的融合

观点:强制者心态(X理论)和守护者心态(Y理论)均非最佳,需结合为“导师心态”。
操作:协作式故障排除三步法:
1. 陈述事实:“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
2. 给予安全感:“我不认为这代表你的真实水平。”
3. 提出建议:“我们一起制定复习计划如何?”
示例:学生考试失败后,老师先给予安全感,再提出建议。

5. 透明沟通与提问法

观点:开启对话需明确意图,用提问推动协作。
操作
- 透明度声明:“我找你是为了帮你解决问题,不是批评你。”
- 镜像法:重复对方最后三个词+问号,例如:

孩子:“我想和朋友出去玩。”
家长:“和朋友出去玩吗?”

示例:警察处理便利店事件时,先表明善意:“我是来帮你的,你需要什么?”

6. 压力转化为动力的方法

观点:将压力视为挑战而非威胁,调整认知。

压力会带来两种结果:比如面对老虎,一种是僵直在那里,另一种是战斗或者逃跑。前者会让你的表现低于正常水平,而后者则会让你超常发挥。

当压力伴随着足够的资源时,会促使你超常发挥。 例如,如果导师对你说:“这件事情确实很难,我让你做是为了锻炼你,即使失败也不会影响你的成绩和毕业。” 这样的言语会让学生在面对压力时,从僵直状态转变为战斗状态。

操作:考前干预话术:

“紧张感能提升专注力,这是身体在帮你超常发挥!”

示例:哈佛学生通过5分钟压力科普,GRE数学成绩提升65分。

7. 激发内驱力:意义感驱动

观点:将学习与个人使命或社会贡献结合,替代外部奖励。打骂或者糖衣炮弹,都不如给他使命感。这样会产生内驱力。 操作:设计真实任务,例如:

“社区枪支暴力严重,你们能否制作反暴力公益广告?”

示例:学生为采访二战老兵,主动研究历史并练习采访技巧。这个过程下来,比你上各种历史辅导课或者采访技巧课都管用。

8. 建立归属感的四步干预

观点:通过故事传递“改变可能”的信念。
操作:按顺序讲述:
1. 挣扎是正常的:“我曾考试失败痛哭。”
2. 改变是可能的:“调整方法后成绩提升。”
3. 行动步骤:“向同学请教,寻求帮助。”
4. 滚雪球效应:“后来我成了物理学家。”
示例:被霸凌学生通过归属感干预,主动社交并提升成绩。

9. 长期主义与韧性培养

观点:注重过程而非短期结果,通过冒险活动+反思培养韧性。
操作
- 冒险活动:组织攀岩、漂流等挑战;
- 反思环节:“今天的挑战如何帮助你应对学业困难?”
示例:学生参与夏令营后,大学辍学率降低10%。

总结

激励青少年的核心是尊重需求成长支持的结合:
- 尊重:避免“孩视”,给予地位安全感;
- 支持:提供资源并引导意义感;
- 韧性:通过挑战与反思培养长期抗压能力。
最终目标:让青少年在“被需要”的使命感中,主动追求卓越。

Copyright © 2025 Zhang Hongchao

文章目录